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冬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过去一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和秋季榜单。以下为冬季榜单,包含13部华语原创好书及8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01
推荐人
杨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邵丽完成的不仅是人在时间河流中的涌动与销蚀,也包括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人们如何在历史的幽禁中找到心灵的自我。邵丽对于历史的书写显然不是为了直面历史的苦难,而是要通过家族几代人的历史变迁深入到人的命运、情感和现实处境之中。无论是被权力异化的干部,还是与时代龃龉的父亲,还有那位在风中起舞的母亲,他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是任由自己掌控,而更多地被外在裹挟。他们都是时代剩余的个人,但在作家有意为之的悬置与去功用化中,从日常的理性中抽身出来,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尽管与所处的时代难以协调和和解,却也将无法融合的时代精神保留了下来。
02
蒋韵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推荐人
马亿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散文《北方厨房》以奶奶、母亲和“我”(蒋韵)三代女性主厨的经历为主线,勾连起与家族相关的各色人等近七十年的世事沉浮,并用温情的笔触回忆了家庭厨房所出品的“假鱼肚”“瓜代菜”“炸菜角”等具有浓郁历史意味和地域特色的美食,是一部有滋有味儿的家庭食物烹饪史;《我们的娜塔莎》则是蒋韵写到制作“土豆沙拉”蛋黄酱的时候所衍生出的一部独特的小说,故事主体与其母本《北方厨房》相伴相生,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两部作品相互对照,饶有趣味。
通过属于她的个人家庭厨房故事,蒋韵映照出世间千千万万个家庭所拥有的独特味蕾密码,刻画出围绕在这些食物周围的那些勇毅、温柔的女性形象。
03
在黑夜中大声吟诵的人得以生还。”
推荐人
马思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短诗是《刹那》中作品的呈现形式,大部分诗作只有两三行,短促简约,极具爆裂感和冲击力,情感的奔涌迅速收束归于沉默,在竭力呐喊与顿然失语间潜藏着巨大张力。不少诗歌截取与死亡擦肩的“刹那”,生发对死亡的想象,诗人以出离本体的魂灵视角凝视自我,“我看见我……”不仅是对自我的审视,还强调对本体“我”的确认,尽现特殊生命体验中心绪的复杂与挣扎。诗集中的摄影作品与诗歌互文。大多数作品以水为媒,构图中注重光影和线条的融合,偏爱交错的、破碎的、弯曲的、斑驳的纹路——这是诗人的心灵镜像,她执着捕捉楼宇的水中倒影,在抽象的、变形的图景中拟想死神的世界。短促的诗行和轻灵的水纹承载着凝重的生命记忆,何向阳一直勇敢地跋涉在美学探索途中。
04
推荐人
田丽媛
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以首篇《兰生幽谷无人识》为例,刘琼从野生兰草说起,谈及《幽兰操》,言及《兰花草》,忆及少时的皖南生活与山中的映山红,而后论及兰花的种类和栽培,国画与书法等问题,还时有琐事趣闻夹杂其中。刘琼就是这般从心所欲不逾矩,以一种松弛惬意的状态书写着,散文写作于她而言似乎是一件易事。但舒缓从容的背后,是她经年累月的积淀。毕竟只有将人生阅历与审美感受高度融合的人,才能让诸多记忆,受某朵花召唤,宣泄而出,落笔成书。一切文意的流转,都是水到渠成。
以深邃细致的体察和新颖独到的理解,刘琼锻铸起一位写作者的主体精神,而这样的主体精神,是她散文写作的“文心”所在。合上集子,有如亲历了一程追逐真善美的旅途,酣畅淋漓,无比快意。
05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在《潮汐图》中,林棹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语法。在粤英词典《通商字汇》的启示下,结合多种资料与珠江流域的方言经验,一座独属于南中国的巴别塔华丽地矗立,形成作品的骨架,让读者流连其间。虽时有隔膜之感,但通篇流畅、洋洋洒洒、毫不泄力的写法,总能让读者一次又一次地被说服、被汹涌的语势所牵引。
在语言的辅助下,《潮汐图》也流露着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万物有灵,不仅是虚构的巨蛙,乃至风、海皮、船、小沙咀等,都有自己的生命,呈现出去人类中心的取向。但是,小说中陪伴过巨蛙的各色人物,如港口的契家姐、博物学家H、画师冯喜等,都在与巨蛙的互动中完成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生动立体似乎也使巨蛙越来越具备人情。此外,《潮汐图》还继承了一些传统小说的写法,加之以民俗、地理与历史的丰富知识,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们也同巨蛙一样,被“虚构”带领,却能感受到脚下的真切,随即踏上了琳琅满目的旅程。
06
推荐人
谭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在《我是月亮》中,“月亮”与“苹果”被并置起来,不断受到陨石撞击的月亮正如一只摔疼的苹果,它们原本光洁,但随着外表受损,难逃苦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宜重新发明了“月亮”这一意象,使之成为受困于身体缺陷、精神孤独的现代人的隐喻。剧本中的五组人物各自面临着近视、肥胖、瘦弱等显在的伤痕,因为一次登月而从内心深处隐在地连结到一起。那些留下印记的陨坑也可以被我们视之为吻痕。由此,这趟“奔月之旅”正是一次发现自我的行程,与自己和解,辨识出“我是月亮”。
短剧则更像是朱宜截取出生活的某个片段,投以深邃的一瞥。《车祸》里一对在公交站台偶然邂逅的男女如何试探与靠近,《蜂蛰》中久别重逢的初恋情侣在瘟疫时期下的渴望与冷酷。作为一名经受过美国名校戏剧教育的作家,朱宜身上并没有留下智性写作的瘢淤,而是将这些专业素养和她的跨文明视野结合起来,得以窥见现代化都市人际关系里的秘而不宣。
07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小说的主题是乡村留守儿童问题,但小说所包涵的意蕴却又不止于此。城乡矛盾、代际差异、发展失衡……时代的一粒粒灰尘纷纷落在小哲布的面前,堆成了他成长路上那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孤独树》从留守儿童问题出发,通向更为广阔社会现实,也通向更为幽微的人心深处。
马金莲是擅长写人心的作家。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而家庭内部更是一个“人心的战场”。女作家对于家庭生活更细致入微的体验,无疑是马金莲“写人心”的一项重要助力。哲布对母亲的复杂爱恨、婆媳关系里的微妙张力、老年夫妻间的无言温情……马金莲描摹出了“人心之树”上最细微的叶脉纹路。因此,无论你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你成长中的伤痛和幸福究竟孰少孰多,你都能从这本《孤独树》中,找到一个心灵共振的时刻。
08
郭爽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郭爽笔下的每一篇故事,都在探讨人世间普遍存在的某种关系:父女、母子、好友或是恋人。她选择从小切口入手展现别样的小说天地,比如《离萧红八百里》从一对普通情侣平静的现实生活写起,穿插一桩少女溺亡调查旧事,又借用主人公所居住的地方与萧红墓相近这一设定,勾连起萧红与她笔下的《生死场》,讲述了普通人现实与心灵的双重挣扎。简单的人物关系搭配层层剥开的叙述逻辑,使得小说呈现出既纯粹又复杂的面貌,这构成了郭爽写作的特性之一。此外,郭爽善于用有质感的细节将人物进行落地化处理,却也会在现实中交织着记忆与梦境,在琐碎的生活之外给读者留下通向隐秘幽微的心灵世界的入口,任凭那些遭遇重重波折的人们在其中肆意想象,重获精神自由。
郭爽是一个有巧思的作家,她的“巧思”从小说名字中就可窥得一二:光明美丽的“月球”指向母亲对自我的向往;“峡谷”隐喻着父子两代人的关系;“换日线”既代表了主人公在国境线上的穿梭,也代表着意识层面不同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尽管她都在描写最普遍的人物关系,但并不让人觉得自我重复。扎实的生活经验,轻盈的文字质地,承载着郭爽对不同亲密关系话题的思考。读她的小说,也是一个让读者思考的过程。
09
推荐人
张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在《清歌》中,作为叙述者的“我”不是站在现在的时间点由城市回望乡村,而是和故事中的人共同生活、成长。“我”作为傅村中的一员,以“贴地”的姿态,在小说与散文、真实与虚构、乡村与城市、青年与老年之间勾勒出独属于傅村的故乡记忆。
10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杨好的叙述始终保持着冷静与距离。她擅于营造富于张力的空间,别墅中的暗屋、火锅店旁的小巷,这些空间承载着男孩们的遭遇与创伤。但更为独特的是作者赋予两款游戏的叙事空间——高度模糊的虚拟和现实使成长经验与游戏产生了奇特的混融。《暗黑破坏神》中恐惧之主不断死亡与重生的至暗之处与速为即将失明眼中的“黑洞”重叠,记忆、眼疾与虚拟世界的三重晦暗隐射男孩无边际的成长困境,而李问于现实中不断产生的游戏错觉与他的弑母阴影交织穿梭,《模拟人生》由此成为观察、反思与质疑现实世界的窗口。游戏构成男孩们理解世界的重要维度,却也使男孩们在虚无中陷入成长停滞的精神困局。
11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凤凰于飞》中包外婆杀掉老伴又自杀未遂、被视作精神狂乱,贫穷平庸的第三代燕燕背负着历史步入婚姻殿堂;《疯鱼》中“我”疯狂捍卫对于金鱼的偏执占有欲;《昨日花园》中被同学父亲强暴的少女背负着记忆创伤一步步长大成人;《百合学家》中女儿与母亲的对峙、利用母亲再到谅解母亲……三三的每篇小说几乎都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开头,经由过往与当下的交叠,将一个个发生在尘世中的故事推向炸裂——这显示出三三沉潜生活、向人心深处挖掘的勇气与决绝。在富有烟火气息的叙述中,三三使用诗性的比喻,点缀着故事中与这种诗意似有隔膜的残酷与荒凉。
《补天》一篇最令人难忘:一个声称信奉女娲、背负“补天”使命的诈骗博主,通过网络的虚拟介质与“我”取得联络。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神秘的精神狂欢,都会有觉得高于常人的所谓“形而上”思索;而当我们不得不面临生命的有限性时,那些对于信仰的攀登、精神的高蹈又被迫退缩回“此在”的角落。从戏谑地蔑视他人到蔑视自我,三三写出的是“信仰”的尝试,更是一种普遍的生存境况。
12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小说集里不仅穿插着非主流火星文、网游电玩、创办诗刊/沙龙、音乐软件交友等迥异的时代元素,还充盈着被日常场景所击中的片刻灵光:在荒原中见证星河的柔软与清洁(《西皮流水》);瞥见冰层下微生物层叠的平滑剖面(《堤岸之间》);在瑜伽课的休息环节陷入意识漂流之旅(《白噪音》)……在层层文本的回环复叩之下,宋阿曼着意讲述的不止于情节,亦在不断折返的叙述过程中重新激活人们日渐萎缩的审美知觉与思辨力。
“寂静让一切真实”——这是本书重要的叙述策略之一:叙述者凝视着日常经验与真实之间的种种裂隙,在温润、敏锐而克制的思辨之声里,宋阿曼的写作于谜样的静默中流溢出一种如瓷器碎片般的质地:光洁、冷冽而等待诠释。她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逐渐拨开记忆、经验、知识等多重缠绕的叙述场域,细细辨认生命神秘而令人惊奇的纹路;在谜语解除的爆破一刻,挥手完成轻盈的告别。
13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讲述了“老年人”自救的故事。故事的巧妙构思其实牵扯出了更多人性幽微处的问题: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出于自我保护而回避真相的部分,真相被扭曲、被变形而后被讲述,随着时间延宕变得无从把握。“年老”指涉的,不仅仅肉身的衰老,更是在时间维度上,我们靠近死亡、靠近生命真相的特殊处境。唯一一个女性“获救者”老李,她对于罪感的坦诚引发我们深思:在什么意义上,我们的忏悔才能逃离合目的性的困境?
01
推荐人
孙莳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届硕士研究生
“一旦没有了离经叛道,就没有了艺术。”托卡尔丘克的小说世界建立在对中心化视角的怀疑之上。怀疑主观亦怀疑理智,怀疑现实的真实性亦怀疑想象的边界,怀疑肉眼可见的常态化现象亦怀疑现成的套路和模式——以此为起点,托卡尔丘克展开了一种颠覆式的写作。于是百无聊赖的女人得以潜入她在读的侦探小说中成为案件凶手,进入陌生城市的外国人得以在街头鼓声的启发下变换身份……过去和未来、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空白地带,是托卡尔丘克小说开始的地方。
但自由穿梭于多维空间的非凡想象力和小说驾驭力只是表象。叙事者在小说中不断的隐匿和变换,背后是托卡尔丘克内心万物平等的意识和致力于理解他者、构建联结的温柔。放弃命名或命名的渴望,托卡尔丘克让思绪和目光在万物之上、在时间之内游走,只经过不占有。将自身归于未知,托卡尔丘克以意识的流动消弭边界亦消弭自我,唤醒被表象磨损、被模式限定的灵性。于是嘈杂的观念之声逐渐褪去,新的秩序在混沌之上建立起来——在无“我”之境,万千气象如万花筒般浮现;单一的“我”之外,众多复数的“我”正在生成。
02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首先是代际问题。两代女性对话的形式,本身就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主义在不同代际的不同面貌。对于上野千鹤子来说,女性主义运动是旗帜鲜明的反叛行为,她们的运动有“明确的攻击对象”,也有斗争的风气。而对于田房永子这一代女性来说,她们没有遭遇尖锐的不公对待,她们的“敌人在自己内部”,她们对于女性主义的思考更加谨慎。事实上,更年轻的读者应该也会有她/他们对于女性主义的不同理解吧。在这个维度上,上野强调,我们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应该是跟随时代变动的,“女权”的定义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是投一枚硬币就能显示出正确答案的答题机器”。
这本书也讨论了女性所面临的家庭、爱情和婚姻问题。通过对女性与母亲的关系,与恋人的关系和与丈夫的关系的分析,对谈的两人达成一致,主张女性应该通过真诚的交流,积极正向的反抗在各种关系中强调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建立深入的关系。比如在异性恋爱关系中,面对“坐享既得利益的男性”,女性要勇敢地邀请对方走进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的处境,要宣告自己的需求,并要求对方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要既不妥协,也不逃避。
最后,这本书谈到了女性主义“用文化反抗文化”的策略。上野强调,女性主义者要做的是“定义”,“定义”何为“家暴”,何为“性骚扰”,也“定义”何为“女性”,何为“女性主义者”。这“定义”并不意味着偏狭,而代表一种对新的文化环境的呼唤——在这种环境里,女性的需求被尊重,女性的形象被还原成每个人本身。女性畅所欲言,自洽且自信。
03
推荐人
谭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以齐美尔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一般认为,货币是完全可以相互交换的,并且随着市场化的加剧,当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计算和买卖,工具理性将取代价值理性。在书中,她将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视为对话对象,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货币”这一概念。从货币使用者而非制造者的角度来看,金钱是不可任意交换的,不同的金钱负载了不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和孩子自己赚来的工资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位置和价值。更进一步,作者指出金钱具有“标记”作用,人们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标记金钱的来源和用途,如塞进圣诞袜里作为礼物,将赔偿金捐赠以仪式化。这驳斥了金钱只是单向度地腐蚀社会关系,实际上人们是在将金钱编织进家庭、友谊、商业等社会关系和权力互动中。
由此,本书也就不仅是在对1870年代至1930年代美国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金钱、礼金、慈善金等进行具体的历史探讨,它预见了“我们会持续为我们的多元货币创造新的名字、界定新的用法和指定不同的使用者”,对于今天来讲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04
推荐人
周燕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她在新书《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中,以特权阶级的“高学历离职妈妈”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的深度访谈方式了解这些妇女的亲身经历,对比这些第一手叙述与当代英美媒体和政策中关于性别、工作与家庭的描述形象之间的差异,讨论受访妇女怎样受到了媒体和政策话语建构的影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美流行文化推崇的是事业兴旺、家庭幸福的平衡型女强人形象。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性别无选择的困境,现代妇女似乎具有了根据个人意志进行职业选择的权力。但受访妇女们的亲身经历说明,由于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没有改变、养育仍然被视为母亲的职责、无偿家务劳动被轻视等,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长久以来的不平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学历女性很大程度上是被迫成为全职妈妈。但媒体所塑造的“快乐职场妈妈”形象起着强大的训诫作用,使全职妇女只能用自我责备来解释文化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阻止了女性对性别平等口号下实际的结构不平等发出质问。
本书的最后,沙尼·奥加德提出,需要打破媒体针对母亲所塑造的强大文化幻想,要对家庭、职场、社会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女性能够根据内心的愿望充分自我实现的平等场所。
05
推荐人
马思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在作家看来,身体的病痛并未使女性陷入怨艾,疾病成为她们艺术创作的载体,身体是摄影、绘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创伤被视作身体中绽放着迷人光彩的星星,跃现着女性摆脱肉身桎梏的自由灵魂。作品还关注着人类共同的疾病经历和情感体验,比如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亲友离世、冒险体验、艺术狂热等。作家平静地叙述人类的困境,呈现着将身体作为战场的强大主体性。
06
推荐人
赵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之中:电视媒介方兴未艾,极端宗教活动正在盛行,各地学生高举“反大学”的旗号,敌视一切传统的通识课程。在大众和精英文化双双面临机遇和考验的时刻,知识女性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她们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学术领域中频频受挫,同时还得经受精神上的孤独和归属感的丧失。
在这部充满智性光芒的小说中,拜厄特就知识女性的处境影射英国政治生活,并重新审视自由女性的神话,内容涉及语言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基因遗传学等等,充分显示出作家的丰富思想和创作激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拜厄特未尝不是一位充满好奇的爱丽丝,在虚构的文学幻境中执着地向世界的真谛发起追问和挑战。
07
努尔·乌纳哈 著绘王亚鸽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9月出版
推荐人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在这部自白之书里,她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她生活的全部:“我头上的一块布,尖叫着一个身份……甚至连外面的天空也知道我的出身”“我的骨头,每次战前都承载,同样多的混乱和宁静”“有些男人膨胀到我们的房子再也容不下……他们希望我们萎缩——变成一幅画,装进精美的相框挂在墙上”“我每天走在两座桥上,一座亲切,像我的母语,另一座可怕,像外语”。愤怒和重建是她诗歌中的常见词汇,她致力于在宗教、战争、两性关系和家庭伦理之中发现和思考那些生活中普遍的真理。
难以想象年轻的诗人背后是怎样复杂沉重的文化负荷,但她却出人意料地用一种超出年龄的清醒和智慧发出独属于自己的有力声音。似乎在说:我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完全知道自己将要怎样生活。那些沉重的词语被诗人一一消解,并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诗行,发出了超越宗教和传统的女性声音。
如她所说:“我在建一座房子……我在建我自己。”通过这部诗集,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轻女性怎样完成艰难却卓越的自我建构,并向外传递自己的力量。对于一位年仅24岁的诗人,这显得尤为珍贵。
08
【日】山本文绪 著汪诗琪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推荐人
余梁映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这本书不仅写了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它更提出了一系列人生问题。婚姻的底色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度过幸福人生?以什么标准评判另一半?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小都和朋友们关于伴侣条件的激烈讨论,桃枝看到老去的丈夫时对自己婚姻的默想,小都和贯一彼此迁就又有摩擦的婚后生活,小绿对于母亲和任叔叔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虑……这些真实与想象、复杂与纯粹、喧哗与平淡,涂抹出生活丰富的层次。在变幻不定的人生光景中,人人都想抓住完满而确定的幸福。“若是太纠结于幸福,稍有些不如意就会无法忍受了。有那么点不如意也挺好的,毕竟人生不会事事顺心的。”在平凡之路上前进的小都的身影,正是我们这些“同路人”的生活镜像。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夏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秋季书单
书评人
马亿
马思钰
王禄可
田丽媛
孙莳麦
余梁映雪
吴旦
张天宇
杨毅
周燕琪
易彦妮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赵浩宇
郑祖龙
曹译
程舒颖
谭复
霍安琪